加快推进戏曲文化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(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丰台区工作委员会)
加快推进戏曲文化中心建设的若干建议
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丰台区工作委员会
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提出力争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、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,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,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、传下去、出精品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,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、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。该政策的出台为戏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环境营造。我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,2016年布局文化产业集群,全方位推进戏曲文化中心建设;搭建文化创新平台,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。
为此,民革丰台区工委组织戏曲界党员、文创专家组成调研组,就“加速推进戏曲文化中心建设”进行了专题调研。调研围绕两个结合展开,一是结合北京“四个中心”定位,戏曲文化中心如何为“四个中心”服务;二是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,寻找戏曲文化中心落地机遇。以下是我们针对加速戏曲文化中心建设,探讨多元化发展模式,推动戏曲文化中心加快建设的几点建议。
一、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建设基本情况
中国戏曲文化中心是我区全力打造的集“戏曲演艺、戏曲培训、戏曲展示、戏曲体验、戏曲交流”五位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戏曲文化中心区、中国文化发展示范区。重点项目包括中国戏曲博物馆、中国戏曲剧场群、中国戏曲文化创作研发中心、中华戏曲旅游创意街区、中国戏曲工坊、中国戏曲文化节等。中国戏曲文化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戏曲文化园区,也是未来丰台区的文化地标。
2014年6月,丰台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正式成立,加挂戏曲文化中心筹备办牌子,负责承担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。2014年底,丰台区戏曲人才网络实训平台在丰台区文化创意产业网正式上线,成为传播戏曲知识、展示戏曲文化、弘扬传统道德、培养戏曲人才、营造戏曲氛围的数字化平台。近年来,丰台区文化事业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快。2014年我区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地区生产总值23.45亿元,同比增长5.1%,比全市平均增速1.9%高出3.2个百分点。
二、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
(一)中心规划顶层设计滞后。根据2013年相关媒体报道,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将建设戏曲剧场群、私人戏曲会所等不同演艺场所,提供戏曲堂会、票友演出、戏迷会等不同层次的戏曲演艺服务。中心还将建设涵盖戏曲主题酒店、主题酒吧、主题茶馆等功能在内的戏曲主题公园,形成面向观众、戏曲业余爱好者、游客的戏曲体验区,建立开放式剧场,使观众近距离体验戏曲文化魅力。2014年初,中国戏曲文化中心被市文化局认定为首都戏曲活动基地。同年4月份,北京市文资办正式发布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(2014-2020年)》,将中心列入北京市20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。但是,随着北京“四个中心”定位、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的出台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推进,对戏曲文化中心的规划和发展,又提出了新要求,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,扩大了新视角。我们应该站在更高平台上规划戏曲文化中心的未来,她不仅仅是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事业,还要在政治中心发挥正能量的导向作用,也要在国际交往中心的舞台上展示华夏魅力,更应该在全国文化中心发挥核心功能,在文化科技创新中实现传统性突破。
(二)中心发展模式思路不清。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,从艺术传承,到行业发展的管理和规划,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。中国戏曲文化中心要落地生根、发芽成长,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配套。在戏曲文化中心顶层设计出台之前,这些问题应优先明确,提供发展保障。
(三)中心业态形式缺乏活力。目前,中国戏曲文化中心已经开展了不少活动,从戏曲动漫舞台剧《跑旱船》到票友大赛、时尚戏曲文化节、戏曲进社区、京剧进课堂等公益性、社区性、辅导性活动,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。但这些项目仍然延续了传统形式。如果从文化创意产业,信息产业,文化金融产业,现代服务业等多业态共融发展看,思路创新不足,多元产业链协同滞后,对社会组织、企业、公众的吸引力有限,对年轻创业团队,风投机构,新型金融公司的关注度不足。戏曲文化中心是传承、推广中华戏曲文化的主要阵地,在抓社会效益给百姓更多娱乐、休闲、体验戏曲文化的同时,要着重在戏曲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,没有产业支持、支撑,戏曲文化中心发展后劲就会不足。
三、加快推进戏曲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
(一)加强顶层设计,把戏曲文化中心提升为国际戏曲文化中心。建议结合北京“四个中心”功能定位和国务院下发的《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》精神,把中国戏曲文化中心,提升为中国国际戏曲文化中心。北京“国家政治中心”和“国际交往中心”的功能定位,为“中国戏曲文化中心”提升为“中国国际戏曲文化中心”提供了机遇和条件。为国家政治服务,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,是戏曲文化中心的职责,更是戏曲文化中心服务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的独特优势。戏曲文化中心可通过戏曲载体促进国际多元文化交流,推动文化互补、产业互促、优势互联、市场共赢。我们要用互联网时代的国际视角,将戏曲文化中心打造成国际戏曲文化圣地、国家文化品牌。
(二)明确空间布局,实现我区重点区域联动发展。2015年,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出台,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进入快车道,这将为我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。戏曲文化中心的建设,需要多门类产业聚集和经营互动,产业链和配套众多,需要大空间布局。我们建议利用南三环木樨园、洋桥、万泉寺三个区域实现戏曲文化中心三点一线的空间布局。
木樨园地区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将会有一定数量的商业设施腾腿和改造升级,如将戏曲文化中心文创产业部分引入到这一地区,不仅为戏曲文化中心找到空间落地,同时为区域业态调整提供导向,此前规划的中国戏曲文化创作研发中心、中华戏曲旅游创意街区、中国戏曲工坊等项目均适合在这一地区落地,同时北面的天桥演艺区,可以与戏曲文化中心区实现优势互补,产业联动,空间共赢。
洋桥地区汇聚北京京剧院、北京曲剧团、中国评剧团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演出团体和两个排演剧场,是戏曲文化中心的演艺核心支撑。建议将中国戏曲博物馆、中国戏曲剧场群等项目在此落地,并将万芳亭公园改为“戏曲主题公园暠,万方苑酒店、山西大厦改为“戏曲主题酒店”,使该区域成为戏曲文化中心集戏曲创作、戏曲旅游、国际戏曲交流与合作的实体于一身。
万泉寺地区与玉泉营、右安门等区域相连,在丽泽金融商务区的规划中有一部分属文化用地。建议把万泉寺丽泽金融文化区作为戏曲金融发展支持后台,为戏曲文化中心整体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保障。同时挖掘和整合戏曲学院、文创孵化器楼宇资源,做好戏曲文化产业带建设。
木樨园戏曲创意区、洋桥戏曲演艺实体区、万泉寺戏曲金融支撑区三区融合规划,不仅解决了戏曲文化中心空间落地问题,同时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探索产业升级和转型,摸索出一条新路径。
(三)鼓励多元业态创新,推动戏曲文化中心可持续发展。戏曲文化中心建设要多元业态共同创新,推动文化产业交易平台、新媒体机构、网络金融企业、资本运营实体、大数据资源支持等社会、经济组织的配合与支持。结合市场需求,做好戏曲产业研究与市场分析,走多元化发展道路。
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,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、管理创新、模式创新。建议成立戏曲文化基金会,对专业创新进行鼓励和支持,引入社会资本,国际资本在区域内联合搭建投融资实体平台,用新兴文化金融推动戏曲文化中心建设。同时,戏曲文化中心要构建一个低成本、便利化、全要素、开放式的众创空间,降低创新门槛,为戏曲、文创、金融、会展、新媒体、创意客等专业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公共服务。